做自己很難嗎?你其實不是迷惘,是你醒了!

一、什麼是「做自己」?從五個層次拆解:
在PAC測驗出版與NCDA的職涯發展實務中,我們觀察到「做自己」不是一個感覺,而是一個有歷程、有結構的能力建構。
認識自己
這是職涯發展的第一步:我知道我是誰。根據 NCDA 國際職涯發展標準,Self-Knowledge 是職涯成熟度的首要指標。在我們PAC的實務測評中,68% 的學員在首次完成職涯測評後,才真正看見自己與現職工作的落差。
理解自己
不只是知道,而是能解釋自己的行為模式與選擇慣性。OECD(2024)指出,「自我調節力」是未來人才的三大關鍵能力之一。在PAC,我們透過價值觀診斷、壓力反應測驗等工具,幫助人們對自己有更深的邏輯性理解。
接納自己
在亞洲文化中,「做自己」經常面臨家庭、群體間角色的拉扯。NCDA 亞洲區框架特別強調 Cultural Self-Awareness,即如何在傳統中找回內在空間。我們協助學員建立一種信念:「做自己不是叛逆,是溫柔地為自己留一點位置。」
調整自己
做自己不是一夕之間的覺醒,而是持續修正的選擇。根據 MIT 行為科學研究,習慣比動機更能影響長期人生選擇。PAC導入「微習慣行動設計」機制:每週一次自我盤點、每月探索一次可能性、每季修正一次目標。
成就自己
最終的「做自己」,不只是知道我是誰,而是我願意成為誰,並對這個世界創造什麼價值。NCDA 核心信念:Career is not just a job, it’s a life expression.在PAC,我們稱這個階段為「第二曲線」,是從功能角色邁向人生意義的轉化過程。
二、為什麼做自己這麼難?但更值得?
根據 Gallup 2023全球職場調查,全球僅有23%的工作者對工作感到真正投入。最大原因並不是能力不足,而是 他們對自己在做什麼、為誰而做,感到模糊與疏離。OECD報告指出:能夠在職涯中活出自我價值與社會貢獻的個體,生活滿意度與心理健康指標皆顯著提升。
三、PAC 的結論與行動:人生設計可以讓做自己成為可能
在PAC,我們相信「做自己」並非一種離經叛道的任性,而是一種需要被陪伴的人生設計過程。這也是我們設計《人生設計課》的初衷:
週次 | 主題 | 實作成果 |
第一週 | 自我盤點 | 完成職涯測評、價值觀清單、生命故事卡 |
第二週 | 可能性探索 | 建立跨域職涯原型、行動小實驗清單 |
第三週 | 行動轉化 | 制定90天行動計劃、養成3個關鍵習慣 |
四、PAC × NCDA 的定位與信念:
NCDA(National Career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為全球職涯顧問與教育標準制定單位,具有普世的公信力。PAC測驗出版為NCDA授權在華語地區的戰略合作夥伴,致力於推動華人世界的專業職涯發展系統化。PAC的任務不是在進行職涯諮詢後,莽撞地將給答案塞給諮詢個案,而是透過陪伴,協助每個諮詢個案自我覺察職涯,乃至生涯的課題,並學會自我做出適切自身情境的決定。
五、最後,送給每一位正在練習「做自己」的你:
・》做自己不是耍任性,而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的開端。
・》你的感受並非迷惘,而是你是醒了。
・》職涯不是一個蘿蔔一個坑的塞工作,而是實現自我價值。
・》當你能準確的描述出你是誰時,這個世界就會開始聽見你。
註1:根據 Gallup《全球職場現況報告》(2023),全球僅有 23% 的工作者對工作感到真正投入。而感受到『人生繁榮狀態』的員工也僅有 34%,年輕世代的幸福感呈現下降趨勢,反映出「自我價值無法實現」的普遍焦慮。
註2:OECD(2024)也強調,自我調節與職涯規劃能力是學生及青年能否順利銜接未來職涯的關鍵因素。許多學生因缺乏生涯視野與自我認識,而導致就業準備不足與錯配。
註3: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究指出,長期處於高壓環境下,會讓人傾向做出短視且高風險的選擇。這也說明了在職涯轉折點上,壓力管理與理性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註4:根據杜克大學研究,45% 的日常行為是習慣驅動的。這讓我們更確信:改變人生不是靠一次性的決心,而是靠可以每天練習的微習慣。